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深刻学习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增强广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意识,中国科学院大学资环农学院党委于9月24日在教二106举办了“责任与使命”系列党课第27讲。本次报告特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先生的学生——张德良教授主讲,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王静主持。
上午,王静陪同张德良共同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驻足在馆内的珍贵史料前,张德良分享了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届学生的学习经历,并深情回忆起自己亲身参与相关工作的往事。在试爆场旧址,年逾八旬的张教授凭借精准的记忆,辨认出当年的咖啡馆、储罐和砖墙等设施。看到已改造后的新面貌,他感慨万千。
张德良教授在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下午,报告开始前,王静向在场师生阐明了开展“责任与使命”系列党课的重要意义,之后隆重介绍了报告主讲人张德良。他曾师从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爆炸与安全、高温气体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参与了航空航天和军工领域重大项目,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级奖励。
在上午重温了那段艰苦光辉的岁月后,满载着沉甸甸的回忆,张德良为学子们展开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弘扬和传承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时代精神》。他深情回顾了钱学森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他从钱学森在美国遭受迫害、毅然回国报效祖国的经历谈起,讲述了钱学森在回国后的半个多世纪为新中国航天事业起步时期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他指出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一大批国外优秀科学家回国效力,为我国航天和国防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短短几十年内得到迅猛发展,我国拥有导弹、原子弹和氢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和空间站的时间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报告中,他还结合刚刚过去不久的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举办的九三阅兵讲述了钱学森的战略眼光是如何直接塑造了中国国防科技的发展路径,阅兵中首次亮相的新型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高超音速反舰导弹、无人作战系统等尖端装备,均源于钱学森当年提出的“系统工程论”等理念。
张德良教授作报告
钱学森除了对我国航天和军工的作出了巨大贡献,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研骨干和领军人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张德良讲述了钱学森是如何培养学生,引领学生走上成才之路。他指出钱学森亲自为学生邀请名师授课,坚持理工结合的教育理念,强调科研基础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学以致用。在讲述钱学森的科研贡献和教育理念时,张德良特别向同学们介绍了钱学森在《谈谈学习与工作》一文中总结的学习方法。一要重视基本理论学习。读书明理,首先要掌握自然规律,这是科研和工作的根基。二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实际问题往往复杂而综合,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准主要矛盾,建立简化模型,反复推敲、不断逼近真理。三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这是科研的基本功,唯有勤学苦练、多做多用,才能形成真正的技巧。四要重视实验与定量分析。实验不仅能验证理论,更能发现新问题。科研工作者必须熟悉数量级的概念,做到对物理量的估算和推导准确可靠。五要善于选择和利用经典著作。钱学森指出,参考书应选名著,因为名著经受住了实践与时间的检验。如果读一遍不能理解,就要多读、多思考,直至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
他指出钱学森要求学生在对待科研工作时要做到三严,即“严格、严谨、严密”,他曾说“科研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不能有半点马虎,粗枝大叶,一定要下笔千钧”。张德良提到他在一生的研究工作中始终牢记钱学森的三严教导,在教学工作中他也一直秉承钱学森的教育理念,回想自己的一生,他感恩钱学森老师的教导和引领。最后,他以前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的题词结束报告,“杰出的科学家,伟大的爱国者”,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讲座尾声,王静在总结中向学生提出三点殷切希望,首先,同学们需深刻领悟并积极践行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传承他们矢志报国、勇攀高峰的赤子情怀,在科研道路上秉持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态度,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攻克科技难关;其次,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一员,同学们肩负着抢占科技制高点、占领创新高地的重大使命,必须以战略眼光布局科研方向,聚焦关键领域与前沿技术,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在科技竞争中争做引领者;最后,希望同学们以钱学森等先驱为镜,注重全面发展,打破学科壁垒,培养跨学科思维与实践能力,努力成长为兼具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
王静作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