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窦挺峰、黄建斌、张翊轩
图片:周玉杰
3月2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第34期“雁栖湖名家大讲堂”迎来重要学术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IPCC第七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以《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驱动力及工业文明演替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题,为现场200余名师生呈现了一场贯通科学、历史与国家发展的学术盛宴。活动由国科大教务部副部长肖康教授主持,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王静出席。
张小曳院士做报告
张院士以国际气候治理与工业文明演进的双重视角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将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紧密结合,特别是围绕中国工业化进程与气候变化的内在逻辑展开深刻探讨。并通过延安时期红军壮大和抗美援朝之后我国工业化进程开始,贯穿着党和国家的发展给同学们讲述了国家发展的艰辛。他还以“为人民服务”为什么成为中国共产党宗旨,谈到国家服务人民的基本宗旨,谈到了用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何引导年轻科技人员处理好个人、团队和事业的关系。
张院士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IPCC第七次评估报告正在讨论内容,深入解读了气候变化研究中“故事线选取”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应注重统筹发展与安全、走出一条《巴黎协定》2℃目标路径而不是1.5℃目标路径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在我国2℃路径驱动下的全球排放情景将为形成我国气候变化研究独立叙事体系的重要作用。围绕我国独立叙事的角度,我国科学家可以开展丰富、系统性的创新研究,不仅为全球气候研究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视角,也为全球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贡献宝贵经验。他特别强调,中西方在气候变化研究故事线选择上的差异-中国注重大气二氧化碳的减排与先立后破地发展,而西方则侧重仍然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再大规模采用碳捕集技术抵御温升过冲。独立叙事体系的建立,为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此外,他在讲座中还聚焦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驱动领域上不确定性最大的方向,深入解析气溶胶-辐射、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对地气系统辐射收支与对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调控机制,指出该领域科学不确定性仍是气候变化研究方向的关键瓶颈。在整个报告中,张院士还以科学家精神中最重要的家国情怀号召同学们努力去做有意义的研究,去成为可堪重任的爱国科学家。在场师生与张院士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现场气氛活跃,掌声热烈。
报告最后,肖康代表学校教务部对张小曳院士的精彩报告表示由衷感谢,并赠送“雁栖湖名家大讲堂纪念证书”,以表达国科大师生的真诚祝愿。
现场报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