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先辈足迹,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记809党支部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文/图 赵振鲁
  • 日期:2016-11-13
  • 2166

2016111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809党支部全体成员与班级同学一起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此次参观以爱国教育为主线,通过回顾“两弹一星”事业发展的艰难历程,领略科学家们爱国情怀,激发同学们的使命感,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建国后,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核讹诈”,国家领导人提出“两弹一星”发展计划。“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建国以来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在此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先后投入40多个单位,17000余人参加了“两弹一星”相关的工作,为其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1999918日,国家表彰了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其中有17位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过。195811月,为承担“两弹一星”的相关任务,中国科学院在怀柔建立火箭试验基地。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缅怀老一辈科学院人,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201393日做出批示:将怀柔火箭发射试验基地“建成‘两弹一星’早期科研成果展览馆,保持这里的原貌,作为我们科学院的历史、贡献的传承”。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同学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往纪念馆。我们沿着马路一直走,离开了学校中心,走进了大山深处。慢慢地,手机也没有了信号。最后在路的尽头看到了纪念馆。不同于其他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纪念馆,几处红砖房结构的平房出乎我们所料。是的,这就是有着悠久历史、厚重承载力的“两弹一星”纪念馆,它安安静静地躺在树林深处,守护着那些在此奋斗过的人,纪念着昔日的辉煌。

在志愿者高秀荣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纪念馆分为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事业展厅、中国科学院“两弹一星”历史人物展厅、中国科学院早期学科历史展厅三部分,展出着“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照片、实物和模型等。透过这些展品,我们似乎握住了老一辈科学家瘦骨嶙峋的手,而这些展品又好像给我们展示出艰难的年代里,科学家们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画面。

在中国科学院“两弹一星”历史人物展厅,同学们深刻了解到当时为“两弹一星”研制而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们。他们中有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冲破层层阻力毅然归国的钱学森,有坚守在大漠二十八年如一日的邓稼先,还有在空难中依然保护机要文件的郭永怀……他们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都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尤其是听到志愿者讲述邓稼先接受工作调动后与妻子的对话,我们完完全全地被老一辈科学家高尚的爱国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折服了。

邓稼先当晚告诉妻子:“我要调动工作。”

“调哪儿?”

“不能说。”

“做什么工作?”

“也不能说。”

“那你给我一个信箱号码,我跟你通信。”

“这不行。”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老一辈科学家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将国防水平迅速提高到国际水平,他们与爬冰卧雪、用手指抠出石油的大庆工人们、在高耸入云的太行山上开凿出红旗渠的农民们一道构筑着那个时代的精神。现在物质条件如此丰富的今天,我辈科学院青年学子更应该接过衣钵,勇挑重担,锐意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志愿者高秀荣正在向同学们讲解志愿者高秀荣正在向同学们讲解

赵九章写给周总理关于人造卫星重新上马的信件赵九章写给周总理关于人造卫星重新上马的信件

 

809党支部集体合影809党支部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