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811014Y    课  时:40     学  分:2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主讲教师:牛海山
英文名称:Introductory Statistics in Geography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地理学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也可以作为生态学等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主要面向大学期间没有学习过统计学的研究生。课程是从地理学研究者的角度出发,介绍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基础统计方法,以及取样设计、试验设计所需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1)作为统计基础的概率论内容;(2)对于取样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3)几种基础统计分析的方法。授课中不进行很多的数学推导,尽可能采用几何图示的方法使学生易于领会统计方法的逻辑基础,并通过大量练习去强化对每一种统计方法的理解。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理学研究中所需要的基本统计知识以及数据处理方法。
预修课程
微积分,线性代数基础
教  材

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 Rogerson, Peter A. 2001.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geograph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图家图书馆有).
2. Rice, John A. 1995.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Data Analysis. Duxbury Press.(机械工业出版社有影印版)
3.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组编.200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科学出版社.
4. 方积乾 主编.2001.医学统计学与电脑实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 Weiss, Neil A.2004. Introductory Statistics(统计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英文影印版). 68.0元带CD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地理基本统计的内容与安排,所需知识介绍
第二章 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
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
3、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
4、 多维随机变量及联合分布
5、 描述性统计对概率分布估计
第三章 期望和方差
1、 概念与性质
2、 几种重要随机变量的期望和方差
第四章 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和样本分布
1、 推导过程
2、 在抽样中的意义
3、 样本和样本分布
第五章 样本均值的估计
1、 点估计的几种方法
2、 点估计的评价标准
3、 区间估计
第六章 t-检验
1、 假设检验的逻辑基础、零假设和两类错误
2、 t-分布
3、 成组数据t-检验
4、 成对数据t-检验
第七章 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
1、 回归和相关分析的逻辑基础
2、 回归模型及残差分析
3、 斜率的估计
4、 相关分析
5、 偏相关分析
第八章 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1、 方差分析的逻辑基础
2、 F分布
3、 单向方差分析
4、 多重比较
5、 残差诊断
第九章 卡方分析
1、卡方分布
2、拟合度检验
3、独立性检验
第十章 非参数检验
1、非参数检验导论
2、符号检验
3、Wilcoxon符号轶检验
4、Wilcoxon轶和检验


参考文献 (略)
教师简介
牛海山老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环学院副教授。

课程编号:811015Y    课  时:40     学  分:2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主讲教师:马礼等
英文名称:Quantitative Methods in Geography C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学科基础课,也可作为环境学、生态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本课程主要讲授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分形理论及其应用、小波分析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等,并简介综合集成方法和模型构建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为研究生从事地理系统研究提供相关理论与方法。
预修课程 (略)
教  材
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主要参考书
1 钱颂迪主编. 运筹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 杨崇瑞.模糊数学及其应用.农业出版社,1994
3 邓聚龙. 灰色系统基本方法.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
4 邓聚龙. 灰色系统理论教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5 Jay w.福雷斯特. 王洪斌译. 系统原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6 王其藩编著. 系统动力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主要内容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
1.1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1.2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
1.3 建模思想、理论和方法的若干思考
第二章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
2.1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2.2 对偶问题的经济解释——影子价格
2.3 灵敏度分析
第三章 层次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简介
3.2 应用研究实例
第四章 模糊数学方法
4.1 模糊数学基本知识简介
4.2 模糊聚类分析方法
4.3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及其应用
第五章 灰色系统方法
5.1 灰色关联分析
5.2 灰色系统理论的建模——GM模型
5.3 灰色线性规划
5.4 灰色局势决策
第六章 系统动力学方法
6.1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方法
6.2 应用实例
第七章 分形理论及其应用
7.1 分形理论简介
7.2 应用实例
第八章 小波分析方法
8.1 小坡分析简介
8.2 应用实例
第九章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9.1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9.2 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略)
教师简介
马礼老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李双成老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课程编号:812003Y    课 &nbsp时:40     学  分:2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主讲教师:秦大河等
英文名称:Cryospheric Sciences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系为地理学、遥感科学、地图学、水文学、海洋学、气象学、气候学、第四纪地质、环境、生态学,以及涉及全球变化、环境变迁、可持续发展和相关社会科学等领域研究生而开设的专业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冰冻圈内各要素形成演化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在建立冰冻圈与气候系统及其变化概念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换位思维,理解冰冻圈与气候变化、环境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提高解决学科交叉问题的能力,达到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为今后科研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目的。

预修课程 (略)
教  材
主要参考资料:

1.Global Warming, 3rd Edition, John Hought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 Eight glacial cycles from an Antarctic ice core. Nature, 429,623-628, 2004.
3.Toward Integrated Reconstruction of Past Climates. Trenberth Kevin E. and Otto-Bliesner Bette L., Scxience, Vol. 300, P. 589- 591, 2003.
4.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2001, Tha Science Ba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2001a.
5.中国冰川与环境 ---现在、过去和将来。 施雅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
6.中国冻土。 周幼吾等,科学出版社,2000。
7.Climate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Danny Harvey L. D.,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ntice Hall, 2000.
8.The Polar Regions, A Political Geography. Sanjay Chaturvedi, Scott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John Wiley &Sons, 1996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冰冻圈形成演化及其对全球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冰冻圈及其在全球变化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介绍地球系统科学和冰冻圈的概念,冰川学研究历史沿革。
冰冻圈 ---雪冰冻土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在全球变化研究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意义。
冰川的分布特征(全球和中国的分布);
冰川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包括气候的冰冻圈驱动因子(反照率、海洋冷水环流)、水资源、冰冻圈自然灾害、冰冻圈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等。
冰冻圈与IPCC评估报告:介绍IPCC三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和第4次评估报告进展;
第二节. 现代冰川的形成和分类
介绍雪向冰川冰的演化--冰川形成演化过程和(含密实化过程、成冰作用和冰川作用带谱等)和冰川物质平衡概论
介绍现代冰川的分类,包括地理分类、水热条件和物理性质分类以及形态分类。
第三节. 冰川地貌和第四纪冰川作用
简单介绍冰川的侵蚀、堆积原理和过程以及地貌特征,包括对第四纪古冰川的再认识、冰川侵蚀地貌的基本特征(微观:冰川擦痕、颤痕,等等;宏观:U形谷、羊背岩、冰碛垄等等)、冰川沉积地貌的基本特征、 冰川地貌的组合特征;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年代学问题,主要对欧洲阿尔卑斯经典4次冰期划分。
重点介绍末次冰期冰盛期、全新世、气候最宜期、新冰期、小冰期和工业革命等阶段等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冰川、气候变化,着重介绍万年/十万年尺度气候旋回理论。
第四节. 气候变化的归因
主要从气候过程、气候系统和地球系统内、外因解释地球冰川作用及其变化。全球辐射平衡、太阳辐射量的变化(辛普森理论)、地球的轨道效应、轨道参数变化(米兰克维奇理论);大气的作用;海洋的作用;生物圈的作用;陆地-海洋-大气-生物系统相互作用过程,等等。特别介绍了一些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重要发现如EPOICA Dome C 记录780ka以来的气候变化曲线、Dansgaard-Oeschger(D-O)循环、Heinrichs浮冰事件以及Younger Dryas(新仙女木)事件,等等。
主要介绍极地(南极冰盖、格陵兰冰盖)和中低纬高山地区(青藏高原、南美洲、非洲)等地区业已取得的冰芯学研究成果和重要发现。重点为Vostok, EPICA Dome C, Dome F, GRIP, GISP2, North GRIP,ITASE各国冰芯以及中国青藏高原敦德、古里雅、达索普、绒布等冰芯研究结果。最后展望冰芯学研究的国际前沿与挑战。

第二章 IPCC与冰冻圈
第一节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活动与冰冻圈研究的重要性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形成和发展,第一、二、三次评估报告和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冰冻圈(雪冰和冻土)位置的变化。
第二节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证据:近百年的实测资料和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代用指标(较广泛的介绍,亦含冰雪)
温室气体及其效应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人类社会的响应
第三节 减缓和稳定气候变化的战略行动
气候变化公约(The climate convention)和温室气体的稳定排放;
蒙特利尔议定书(The Montreal Protocol)和京都议定书(The Kyoto Protocol)梗慨;
森林:造林、毁林和全球变暖;
稳定二氧化碳的浓度和减少甲烷的排放问题;
保持气候稳定的可供选择的方式;
气候公约的目标。

第三章 雪冰物理
第一节. 冰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冰学原理
主要介绍:冰体结构、冰的基本物理特性参数,介绍冰的变形和流变规律,以及结构冰学的基本原理和冰冰体流动定律,
第二节。 冰川动力学
冰川动力过程,冰川运动和变化--基本方程、层流理论、冰川运动速度分布、冰川底部滑动、冰川底床变形、非稳定状态冰川的运动、冰川跃动;冰盖运动和变化--冰盖基本特征、冰盖运动、冰盖变化、快速冰流、冰架运动;
第三节. 冰川热力学
介绍冰的热学性质,冰川的热力过程和热力场,
冰川热学特征--热量迁移方程、冰川上的温度分布、近表面层温度分布、稳定状态温度剖面、非稳定状态温度剖面、冰川底部的热状况(冰川底部的相变问题、冰下湖泊)、山地冰川和极地冰盖的动力、热力过程及其与气候变迁、环境演化的关系。
第四节: 积雪、河冰、湖冰、海冰
全球积雪分布和变化、全球海冰分布和变化,全球湖冰(河冰)分布和变化;中国境内积雪、湖冰、河冰的变化;作为气候驱动因子的积雪、海冰研究;作为气候变化指示器的积雪、海冰、湖(河)冰研究方法、原理和结果介绍。

第四章 冰川变化与冰川编目
第一节. 第四纪冰川及其变化
简要介绍与冰川变化有关的基本概念:物质平衡、平衡线高度,冰川规模变化的描述等。
介绍全球第四纪冰川分布、面积、冰量和变化;重点介绍中国第四纪冰川变化研究成果:各次冰期冰川分布范围及存在的争议。
第二节. 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
介绍小冰期(LIA)以来中国冰川变化:方法、遴选地区、结果、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介绍冰川变化的研究传统方法,冰川变化的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方法;小冰期以来冰川变化特征、21世纪中国冰川。
第三节. 冰川编目和现代冰川近期变化
介绍现代冰川的分布和冰川编目工作,以及中国冰川编目二期的规划。简介全球和中国冰川未来变化的趋势预估。

第五章 寒区水文与水资源
第一节:中国冰雪水资源概况
冰川积雪雪盖水资源概念、全球现代冰川分布和中国冰川分布与水资源
国际冰川编目和中国冰川编目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采用新手段进行中国冰川编目二期规划展望。
介绍冰川水资源的现状、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冰川水资源的生态意义,以及在中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冰川变化趋势预估、中国冰川变化趋势与预测以及冰川变化的资源环境效应
第二节:冰川水文学和冰川水资源
包括寒区水文学和冰川水文学,冰川消融、冰川区径流和冰川融水径流,冰川融水径流量的估算和研究方法、冰川融水径流量估算结果、我国冰川融水径流资源分布、冰川水资源的利用研究以及冰川洪水等。
第三节:冰川旅游与冰雪探险
介绍冰川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我国冰川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登山探险和旅游观光等方面的潜在利用价值和旅游资源开发展望。

第六章 冻土与环境
第一节. 冻土的概念
多年冻土的分类:包括地域分类、分布特征分类、工程分类、土壤分类;
多年冻土发育条件:气候(气温、降水)、地质因素(地层岩性、地热)、地表覆盖(植被、积雪)、地面特征、地貌因素、水文因素
多年冻土的分类:地域分类、分布特征分类、工程分类和土壤分类等;
第二节. 冻土研究简史世界冻土研究简史
我国冻土研究简史:古代对冻土的描述、近代我国冻土研究
第三节 冻融过程和冰缘地貌冻结融化过程:冻融过程中的水分迁移、冻融过程中的水热耦合、冻融过程中的物质迁移
冰缘地貌:冰缘地貌类型、冰缘地貌的形成过程、冰缘地貌的古气候意义
第四节 我国多年冻土的分布和特征
东北高纬多年冻土;
西部高海拔多年冻土:西部高山多年冻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
第五节 我国多年冻土的变化及预测
东北高纬多年冻土、西部高海拔多年冻土、西部高山多年冻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
第六节. 冻土变化与气候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作为气候变化指示器的冻土变化研究,包括活动层变化、植被变化等等;
冻土钻孔温度与历史气候变化:经典曲线;
青藏高原冻土监测与模拟:方法、仪器、现状与未来;冻土灾害:冻融、泥石流;
冻土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冻土演化和人类活动
第七节:多年冻土的监测和模拟
多年冻土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多年冻土的监测
多年冻土水热动态过程的模型研究
第八节:冻土地区重大工程活动和建设与冻土相互作用的科学评估
冻胀:冻胀发生的条件、冻胀的主要表现形式;
融沉:融沉发生的条件、融沉的主要表现形式;
冻融作用的其它破坏形式:冻裂、冻融分选、冰椎;
青藏高原公路铁路工程中的冻土问题;
多年冻土区建筑物的主要地基处理方式:主动融化冻土的方式、被动保护冻土的方式;
气候情景预测对寒区工程设计中的参考价值

第七章 雪冰气候环境记录
第一节。 雪冰内环境气候记录的物理基础
介绍水圈内同位素水分子的构成,稳定同位素水分子在大气圈内物理、化学过程和稳定同位素分子的分馏过程及其气候效应。
介绍各类气候代用指标被记录的过程。
冰川水分子内的稳定氧、氢同位素分子比率与气温、降水之间关系,以及分凝冰内同位素水分子的气候学意义。
主要介绍冰川冰(雪)的物质组成、雪冰中氧、氢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其气候学意义、雪冰中的杂质及其雪面沉积方式、杂质在大气-雪-冰界面的迁移过程以及影响冰芯记录“保真性”的因素
第二节. 雪冰化学来源及其检测方法
主要介绍冰川化学及其发展历史、趋势,冰川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雪冰中不同化学成分的主要来源,以及雪冰中不同化学成分的检测原理与方法。
EOF等方法和技术的数学原理,以及在冰川气候环境记录代用指标的统计分析研究
介绍冰川化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对全球变化研究和环境科学以及相关交叉研究的关系,并以极地冰盖、山地冰川和多年动土为例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未来走向。
第三节. 冰芯断代方法
介绍主要的冰芯断代方法如冰芯物理、化学季节变化;参考层法;放射性同位素法;理论模型法;轨道调谐;冰孔古温度剖面;相似性比较法;多参数交叉技术;潜在的新技术展望(如高精度钻孔激光扫描技术、高分辨率雷达等时冰层radar isochronous layer),等等。
第四节. 冰芯内主要气候、环境代用指标和特点
包括温度指标 (d值)、降水指标 (积累率,10Be)、指示古大气环流(风力)间接指标(陆地Ca, Al; 海洋Na)、自然界事件(火山、森林火灾)、人类工业活动、宇宙成因物质以及微生物(Vostok湖,马兰冰芯),等等。
主要介绍冰芯作为一支前沿手段其起源、基本原理、主要技术和发展态势;介绍冰芯记录长序列、高分辨率、高保真度、大信息量等特点。

第八章 冰冻圈与气候、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冰冻圈对气候的影响与反馈作用
介绍海冰、积雪、冻土对全球和区域气候的影响及其机理;极地海洋/海冰/大气相互作用的观测与模拟;全球气候模式中冰冻圈因子的描述。
第二节:冰冻圈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冰冻圈变化对寒区生态的影响,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与冰冻圈的关系;
冰冻圈变化与干旱区绿洲变迁,中国西北干旱区冰川-径流-绿洲系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节:冰期尺度的古气候与古生态模拟:
介绍古环境模拟方法的历史与国际前沿、冰期尺度古环境模拟的主要方法、古初级生产力反演的理论、模型与主要成果、中国末次冰期冰盛期 (LGM) 以来古生产力模拟以及古环境模拟的改进与展望,尤其21ka BP、6ka BP以及现代中国陆地植被NPP的模拟。
模式介绍:边界条件,结果。

第九章 冰冻圈科学中的新技术应用
第一节 冰冻圈研究中的3S技术
3S技术简介及其集成
遥感技术在冰冻圈监测中的应用
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介绍:极地冰盖、海冰、积雪、冻土、山地冰川
第二节 冰冻圈研究中的新兴技术
介绍新一代雪冰雷达、冰下探测与采样技术、钻井(孔)自动监测技术等
第三节 冰冻圈数据平台的建设
科学数据库建设的意义与需求
国际上冰冻圈数据库建设概览
各主要国家冰冻圈数据库系统硬件、软件环境、主要功能等
中国冰冻圈数据库建设现状: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资料(续):
9.南极冰盖表层雪内的物理过程和现代气候及环境记录。秦大河,科学出版社,1995。
10.The Ages of Gaia,-A Biography of Our Living Earth. James Loveloc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1.中国冰川概论。施雅风主编,科学出版社,1981。
12.The Physics of Glacier. 2nd Edition, Paterson, W. S. B., Pergamon Press, 1981。
13.Glaciers. Sharp,R. P., University of Oregon Press, Oregon, USA, 1960.
14 Velicogna, I. and J. Wahr, 2005: Greenland mass balance from GRAC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2, Art. No. L18505.
15 Burgess, M.M., S. L. Smith, J. Brown, V. Romanovsky, and K. Hinkel, 2000. Global Terrestrial Network for Permafrost (GTNet-P): Permafrost monitoring contributing to global climate observations,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 Current Research 2000-E14, 8pp.
16 Cogley, J.G., 2005: Mass and energy balances of glaciers and ice sheets. In: M. Anderson (Editor), Encyclopedia of Hydrological Sciences. John Wiley & Sons, Ltd.
17 Magnuson, J.J., D.M. Robertson, B.J. Benson, R.H. Wynne, D.M. Livingstone, et al., 2000: Historical Trends in Lake and River Ice Cover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cience, 289, 1743-1746.
18.冰冻圈遥感。曹梅盛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
19.R. Garcı´a-Herrera and D. Barriopedro, Northern Hemisphere snow cover and atmospheric blocking variabilit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OL. 111, D21104, doi:10.1029/2005JD006975, 2006
20. Yuan Xiaojun et al., Antarctic Sea ice extent variability and its global connectivity. Journal of Climate, 13: 1697-1717, 2000.
21. Zhang, T. Influence of the seasonal snow cover on the ground thermal regime: an overview. Reviews of Geophysics 43:1-23, doi:10.1029/2004RG000157, 2005.

教师简介
1. 秦大河,男,1947年1月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1992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兰州分院副院长,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中国气象局局长、现任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曾在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做访问学者,在挪威卑尔根大学斯瓦尔巴德研究生院、法国科学院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实验室任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在南极冰川学、中国西部雪冰过程与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气候与环境综合评估及其减缓与适应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取得国际重要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雪冰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担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等职,并主持了我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研究、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发表论文256篇(SCI论文56篇),著作12部。
2. 任贾文,男,1955年3月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冰川学研究,除对中国西部冰川考察研究外,还多次赴南极和北极考察,其中两次为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在冰川物理学、冰川与气候变化、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如对中国西部和南极地区冰川温度分布及热学性质的研究,对亚南极地区冰川的综合研究,对南极冰盖表面特征、雪层演化和现代降水中气候环境信息的研究,对东南极冰盖物质平衡与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对珠穆朗玛峰冰川变化的研究,等等。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合作著作5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成果奖。在国内和国际多项科学组织中任职,其中主要有: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副主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主要作者协调人、综合报告核心编写组成员等等。
3. 叶柏生, 男,1964年3月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寒区水文学研究。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水资源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攻读自然地理专业冰川水文方向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至今先后多次在日本东京大学土木工程系、德国马普学会气象研究所、美国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水与环境研究中心做高访学者,从事寒区水文过程研究。参加和主持与水资源有关的国家攻关、攀登计划、重点基金和面上基金项目以及院重大和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现为973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3部专著的撰写。
4. 赵 林,男,1966年8月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冻土学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站(纳入国家特殊环境野外站)站长。河北地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毕业,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理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先后应邀参加了有关南、北两极地区多年冻土的国际性考察工作。在我国多年冻土的分布特征和变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下冰分布、多年冻土活动层的冻融过程和水热输运机理、多年冻土土壤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冻融阶段的划分、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下冰的贮量进行了估算。为973项目的课题负责人,科技部基础性项目(冻土)首席科学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参加编写专著7部,发表论文40余篇。
5. 效存德,男,1969年11月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冰川与气候变化研究。曾在美国缅因大学、法国环境与气候模拟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先后约20次赴南、北极和青藏高原从事科学考察。现为南极科学委员会(SCAR)AGCS计划科学指导组成员、973项目的课题负责人,中国COPES项目首席科学家。曾获世界气象组织(WMO)青年科学家研究奖。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杂志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15篇。参加4部专著撰写。


课程编号:812001Y    课  时:40     学  分:2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主讲教师:于静洁等
英文名称:The Basis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学、气象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非水文水资源专业出身的研究生,结合当前地理、生态、资源环境等领域与水相关研究的实际需要,讲述水文学和水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主要介绍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内容等,讲述自然界水循环与水量平衡,从地理水文的角度,介绍地表水的组成与运动,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及人类活动水文效应。最后介绍、讲述水资源评价、规划与管理。通过讲授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使学生了解水文学和水资源学在资源环境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今后在地理、生态、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同时,本课程也是学习《现代水文学与水资源学》课程所必备的基础。
预修课程 (略)
教  材 (略)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内容等
第二章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水循环概述,水量平衡与水量平衡方程,水循环重要过程及水量平衡要素计算
第三章 地表水的组成与运动
地表水的组成与结构,河流、水系、流域定义与分类,河流水情与河流水量补给,
河流径流形成及其影响因子,中国河流类型及水文特征,湖泊、水库分类及水文特征
沼泽形成、水文特征与中国沼泽分布,中国冰川分布及寒区水文特征
中国沙漠分布与干旱区水文特征
第四章 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地下水循环及其影响因子
地下水运动规律,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动态与平衡
中国地下水基本特征
第五章 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
人类活动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跨流域调水的水文效应
水库闸坝工程的水文效应
第六章 水资源评价、配置与管理
水资源评价、配置与管理基本概念与内容简介,地表地下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供需评价分析,水资源优化配置原理与方法,水资源需求管理途径
中国水资源基本特征、开发利用现状与利用方略

参考文献
参考书:
1、 黄锡荃主编,《水文学》,高等学校试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芮孝芳著,《水文学原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3、[苏]A。A。索科洛夫,[澳]T。G。查普曼 编著 《水量平衡计算方法—用于研究和实践的国际指南》,科学出版社,1988
4、中野秀章:《森林水文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5、熊怡等,《中国的河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李秀云,汤奇成,傅肃性等著,《中国河流的枯水研究》,海洋出版社,1993
7、杨针娘,曾群柱著,《冰川水文学》,重庆出版社,2001
8、汤奇成、曲耀光等著,《中国干旱区水文及水资源利用》,科学出版社,1992
9、王涛主编,《中国沙漠与沙漠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0、陈家琦、王浩、杨小柳著,《水资源学》,科学出版社,2002
11、水利电力部水文局编,《中国水资源评价》,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12、Vijay P. Singh, Elementary Hydrology, Prentice Hall, 1997
13、David R Maidmen, Handbook of Hydrology, McGraw-Hill Professional, 1993
14、S. Lawrence Dingman,Physical Hydrology (2nd Edition),Prentice Hall,2002

教师简介
1. 于静洁老师简介
于静洁 1964年生,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水系统与水环境研究室主任。 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陆地水文专业,198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爱尔兰国立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现兼任全球水系统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GWS)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FAO 中国水问题专家及WORLD BANK 农业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水资源项目群顶层设计专家,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职。
2.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水文科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山坡与流域水文过程,区域水文与水资源。
3.主要研究项目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课题“流域水文过程与绿洲化、荒漠化的相互作
用及综合模拟”,2009-2013
4.主要学术成就
先后主持和作为主要骨干完成了33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部委级及地方委托项目,现为国家“973”项目课题负责人。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82篇,其中SCI论文15篇,参编学术专著2部。在变化环境下的中国北方山坡与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试验、水循环与水文过程的空间变异性规律、区域水资源评估与演变机制、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主要成绩包括:
1、设计并参与建设了北京东台沟、河北崇陵流域水循环试验流域基地,积累了高时间分辨率、连续的山坡水文过程定位观测数据;
2、致力于点尺度的山坡水文过程机理试验研究和流域尺度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分析,提出了森林拦蓄的极限容量概念性模型、华北山区坡地的混合产流机制,确定了利用Priestley-Taylor公式计算短时段参考作物蒸散量的系数α等,研究成果揭示了变化环境下华北山坡生态水文过程响应机理和流域水循环演变态势;
3、综合运用北方灌溉农业区节水管理经验和自然地理学知识,提出了灌溉用水分时、分量计价的水费征收方法,湿地保护的水文导向原则,以及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化防治封育为上策、水盐统筹考虑等针对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决策咨询建议。
招生专业: 自然地理
招生方向: 山坡与流域水文过程,区域水文与水资源
联系方式:电话/传真010-64889308 / 13681289577
电子邮件: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通信地址: 北京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2.宋献方老师简介:
宋献方: 1965年3月出生,男,创新基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理学博士。1984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获工学学士;1989年7月在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获工学硕士;1996年3月在日本国筑波大学地球科学研究院地理学水文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及地方项目29项,在环境同位素水文过程研究、水循环综合实验、遥感水文、地下水动态监测与模拟、河流碳通量观测等方面取得以下成绩:
(1)建立了中国环境同位素网络(China-Isotope: China Isotope Research Network in Waters):使我国环境同位素水文学研究实现了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研究的同步。该网络包括中国大气降水同位素网络(CHNIP)、大江大河同位素网络(CHNIR)及重点流域水循环研究等。
(2)建立水循环观测网络,确立综合实验观测体系,发明土壤水水分观测及采样等多项技术专利。重点研究变化环境下水资源形成与演变规律,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应用遥感和高速网络技术,利用MODIS、ENVISAT等卫星资料,针对干旱、洪水,地面沉降等的早期预报及监测系统进行了研究。
(4)针对华北地区地下水问题,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研究 “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换关系、海水入侵等。
(5)针对长江、黄河对比观测河流碳输运,评价人类活动在河流碳输运中的作用,阐明水土流失与河流碳输运之间的关系。

(教师简介由任课教师本人提供)

课程编号:812005Y    课  时:40     学  分:2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主讲教师:谢高地等
英文名称:Ecology of Resources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地理学各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其它地学、环境、生物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本课程主要讲授资源和资源生态系统在开发利用与保护过程中的生态规律,主要内容包括:资源分布规律、资源生态系统及其作用规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学原理、资源与生态环境理论问题等。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资源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了解生态资源的特性与功能,掌握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方法,为以后在资源和环境领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

预修课程 (略)
教  材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Odum E P.生态学基础. 孙儒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 蔡运龙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主要内容
第一章 人与自然
没有人类的大自然(时空中的地球、自然过程);处在自然过程中的人类(寄生于自然的采集时代、有限利用自然的农耕时代、企图控制自然的工业时代);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第二章 自然资源稀缺性理论
自然资源的动态性、基于可更新性的自然资源分类、储存性资源可得性的度量、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两极端的自然资源稀缺性争论。
第三章 自然资源承载力理论
资源承载力理论的产生及发展、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种类、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人类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影响与调控
第四章 气候资源与气候变化
气候资源特性和气候资源类型、现代气候资源评价方法、地质时期的古气候变化、全新世-冰后期的气候变化、现代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人类活动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中国气候基本态势、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主要领域(气候资源的农业利用、太阳能开发利用、风能的开发利用)
第五章 土地资源多功能利用
土地资源的多功能性,土地资源类型分类理论,土地退化,土地利用变化及环境影响,中国的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土地承载力
第六章 水资源多功能利用
水资源多功能性及其基本属性,水资源分类,水资源评价方法,世界水资源基本态势,中国水资源基本态势,水资源工程与水资源保障,水资源需求评估,水资源保护。
第七章 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的多功能性,森林资源分类,森林资源经济效益及其评价方法、森林资源生态和环境效益及其评价方法、森林资源社会效益及其评价方法,世界和中国森林资源态势和格局。
第八章 草地资源
草地资源的多功能性,草地资源分类,草地资源使用价值评价,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世界和中国草地资源态势。
第九章 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
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生物资源的类型与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生物多样性的测度,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第十章 生物能源
能源资源的属性与分类,现代能源资源的评价,生物能源生产与消耗,世界生物能源基本态势,中国生物能源资源基本态势,国家生物能源战略。
第十一章 资源消耗的生态计量方法: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计量方法,水足迹计量方法,碳足迹计量方法,生物承载力的国际贸易分析。
第十二章 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属性及其功能,海洋物质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能资源,海岸带资源:海洋与陆地的交界,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十三章 自然资源消耗
自然消耗,社会经济消耗,生产消耗,生存消耗,占用消耗,不同产业的消耗,自然资源消耗的伦理学。
第十四章 资源流动与配置
资源的自然流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自然状态下的资源跨区流动与配置;人类活动驱使下的资源流动,自然资源流动的研究方法;自然资源的配置。
第十五章 自然资源利用的环境代价与风险
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代价与风险,资源利用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估算;污染物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作为资源的环境容量;环境风险评价。
第十六章 自然资本论与自然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
自然资本论的主要战略,生态服务的形成、生产和供给理论,生态服务生产的基本规律和理论框架,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基本规律和理论框架,生态服务的价值化理论和方法。
第十七章 世界自然资源利用(讨论)
世界面临的自然资源挑战,各国利用自然资源的策略,大国崛起的资源环境困境,资源替代的可能性与前景。


参考文献 (略)
教师简介
谢高地,男,1962年出生,研究员。 1995年获德国吉森大学农业与环境安全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科学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资源生态学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风险研究;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国家及区域资源环境安全。

科研业绩:在研究实践中,提出了一个人地关系平衡的基本理论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计算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压力和驱动力;开发研制了县域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评估了中国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状况;提出了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的当量因子法。目前承担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资产评估研究、区域发展的生态风险研究、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等多项研究课题。

代表性学术著作:
1.谢高地,章予舒,齐文虎,2002,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模型与决策支持,科学出版社,北京,p1-300
2.Xie Gaodi,1996, Umweltwissenschaft: Versalzung und Alkalisierung der Boden der Yinbei-Ebene/China, Shaker,ISBN 3-8265-1856)
3.Xie gaodi. 1992,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integr-ated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andmanagement studies in china.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1992,3(1).
4.Xie Gaodi, 1995, Degradation of Soil Caused by Saliniz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Zesz.Probl. N. Roln, p78-86
5.谢高地,成升魁,丁贤中,1999,人口增长胁迫下的全球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自然资源学报, 13(3)
6.谢高地,冷允法,章予舒,1999,中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地理研究,18(Supplement)
7.谢高地,鲁春霞,成升魁等,2001,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资源科学,23(6)
8.谢高地,张钇锂,鲁春霞等,2001,中国天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自然资源学报,16(1)
9.谢高地,鲁春霞,成升魁等,2001,中国的生态空间占用研究,资源科学,23(6)
10.Xie Gaodi, Chen Shenbin and Qi Wenhu, 2003. A Multidisciplinary and Integrated Study of Rice Precision Farm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3(1): 9-14.
11.谢高地,鲁春霞,肖玉,郑度, 2003,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山地学报,21(1): 50-55.
12.Xie Gaodi, Yu Guirui, Leng Yunfa, 2002. The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Pattern for Vegetation Resume and Reconstruct in West Chin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6): 666-672.
13.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郑度,李双成,2002,青藏高原生态资产价值评估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8(2): 189-196.

(教师简介来源于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网站)

授课老师信息:

姓名:谢高地
专业职务: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上课时数:24

姓名:鲁春霞
专业职务: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上课时数:12

姓名:肖玉
专业职务: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上课时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