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823012Y    课  时:40     学  分:2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贺桂珍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Planning & Management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环境经济学和管理、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作为环境工程、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本课程着重于阐述环境管理学的基本框架和体系;讲解各种环境管理手段的原则与方法;环境规划的程序和方法等;介绍目前国际上和国内热点环境问题的环境管理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并辅以大量的实践案例剖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环境规划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各国环境管理的最新进展,以及各种管理手段的利弊得失;利用分组集体讨论和完成项目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将一般知识用于解决特定的环境问题中,培养学生成为环境问题的管理者。

预修课程
环境科学导论
教  材
吕永龙,贺桂珍主编.《现代环境管理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主要内容
内容提要:
第一章 概述:国内外环境管理的整体动态
环境管理的概念、内涵和研究方法;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环境管理的热点问题与方法;环境管理主要代表性研究机构;环境管理未来展望,包括理论指导、方法、研究视角等。
第二章 环境系统分析
环境系统分析内涵及其特点、分析原则、费用-效益分析、系统最优化;环境系统分析的数学模型,包括大气模型、河流水质模型、污染物迁移模型;环境系统模拟和优化,涉及废水管理数学模拟、城市污水处理的最优化模型和有毒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的迁移;环境决策支持系统。
第三章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的特征与原理;环境规划理论基础;规划的编制原则和程序;区域环境规划方法分析;环境规划的成功实践案例;环境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 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环境物品的外在性,环境估值方法;环境管理的经济学政策和手段;不同环境问题的经济管理方法,包括空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和再循环、自然资源的管理;国内外成功管理案例与经验。
第五章 环境技术创新
环境技术和环境技术创新的概念演化、环境技术创新的技术“生命周期分析”;环境技术扩散的政策机制,包括技术扩散理论与方法、环境技术扩散的政策干预基础、政府推进环境技术扩散的基本方式;环境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主要驱动和限制因素分析;环境政策与环境技术创新;环境创新的成功案例。
第六章 环境政策评估
环境政策评估的概念、政策评估理论的发展,政策评估类型、评估标准;环境政策评估的方法学,包括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国内外环境政策评估案例;环境政策评估的未来走向。
第七章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分类、特点及历史回顾;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步骤和方法;国际和国内的案例;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未来的发展,包括方法论问题、注意的事项、项目的后续分析和研究。
第八章 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的定义、类型、内容、标准与准则;环境审计的三大类型: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的程序,包括政府、民间和内部环境审计程序;环境审计的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方法、分析评价方法、环境审计专用的方法;国内外环境审计的案例剖析。
第九章 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管理
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性质及健康影响;现行的管理政策,包括技术治理、经济手段和国际协议;国内外管理案例与经验。
第十章 环境风险、应急响应和预警
环境风险,含义、作用、动态;环境风险的评价方法;应急响应和预警管理系统概述;环境应急响应和预警系统的理论及建立方法;国内外案例研究,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太湖水污染危机。
第十一章 全生命周期评价
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和发展;生命周期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生命周期评价的实践案例;政策生命周期评价。
第十二章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发展演化;循环经济模式创新;国内外开展循环经济的成功案例;循环经济的限制与未来走向。
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特点及发展;生态系统管理的方法学;生态系统管理的应用;生态系统管理的未来
第十四章 全球环境问题与管理
全球环境问题类型、特点及危害;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手段,包括国际环境公约和协议、国际立法;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案例,如 酸雨、全球气候变暖等。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书:
1. Nath, B.(吕永龙主译).《环境管理》.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 叶文虎主编.《环境管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朱庚申著.《环境管理学》.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4. Andrew Jordan, Rudiger Wurzel, Anthony R. Zito, et al. New Instrument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Prospects (Environmental Politics S.). Frank Cass Publishers, 2003
5. Dixon Thompson. Tool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and Guide (Conscientious Commerce). New Society Publishers, 2002.
6. Thomas Dietz, Paul C. Stern. New Tool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Information, and Voluntary Measures.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2.
7. Gabriele Crognal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trategies (Prentice Hall Pt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eries, Vol 5) (1st edition). Prentice Hall PTR, 1999.

教师简介
吕永龙,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主席(SCOPE),国际科学联合会科学计划与评估委员会(ICSU CSPR)委员,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中国委员会(SCOPE CHINA)秘书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兼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长期从事环境管理与政策、持久性有毒物质的生态效应与调控对策等研究,主持“973”课题、科技支撑课题、国际合作项目、重大科技咨询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30余项,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EI收录40余篇,主编(译)、合作编著中英文专著15部。30多次受ICSU、SCOPE、UNESCO、UNDP、UNEP、APEC等国际著名机构邀请和资助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或论坛专家。担任著名刊物Chemistry and Ecology等编委。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BHP Billiton导师科研奖等。
招生方向:环境经济与管理、污染生态学
联系方式:电话 010-62917903,62849466
E-mail: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贺桂珍,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环境管理与政策方面的研究,涉及环境审计理论与方法、环境经济评价、环境风险管理、可再生能源治理等。发表论文近20篇,合作主编专著1部,并为荷兰外交部和国内政府机构撰写政策咨询报告。2009年作为受邀专家参与UNEP年度报告的撰写,多次赴荷兰Wageningen大学以及东南亚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并与英、澳、马来西亚等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先后参加了多项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联系方式:电话 010-82428491
E-mail: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教师简介由任课教师提供)


课程编号:823013Y    课  时:32     学  分:.5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刘如铟
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但使学生能熟悉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牢固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也使学生初步掌握微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及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相关方法。此外,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环境微生物学课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预修课程 (略)
教  材
教学参考书:
王家玲 《环境微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程树培《环境生物技术实验指南》南京大学出版社
李阜棣等《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
奚旦立等《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内容
基本内容: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是培养未来环境科学工作者掌握有关环境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的一门必修课。其包括微生物制片及染色技术,观察和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纯种分离与接种技术,环境监测中微生物学方法及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等实验。此外,本学期新增加了核酸的基本检测和相关的实验技能。

教学内容:
实验一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和原核微生物个体形态观察
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2、细菌的单染色法
3、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的个体形态观察
4、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别
5、霉菌的形态和结构观察

实验二 微生物纯种分离技术
1、培养基的配制
2、灭菌法
3、微生物的平板划线法
4、稀释涂布分离法
5、微生物的菌种保藏

实验三 微生物对环境中难降解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1、 微生物对染料废水的降解
2、 微生物对含酚废水的降解
3、 微生物对环境中纤维素的降解及其转化

实验四 生物反应器在处理污染物中的应用实验
1、染料废水在生物反应器的降解
2、农药废水在生物反应器的降解

实验五 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方法
1、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2、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3、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
4、废水可生化性评价

实验六 核酸的电泳检测
1、 采用琼脂糖电泳对环境样品DNA的检测
2、 其他核酸实验技术和仪器的现场介绍

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训练,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及有关利用微生物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和环境监测中微生物学的相关方法。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和相互协作的优良作风。
选课说明:
本课程从本学期起,实行春夏秋滚动开课,网上选课,秋季和春季学期分别限选30人(分2组上课),夏季学期限选15人,每学期以选课优先次序定本课程同学名单。实验室地点:教学楼511、513房间。


参考文献 (略)
教师简介
刘如铟老师,资环学院师讲师。

课程编号:827001Y    课  时:20     学  分:1     课程属性:讨论课     主讲教师:肖良
英文名称:Seminars on Numerical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为主修过数值计算方法等课程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讨论课。数值计算方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发展较快。本课程主要讨论数值分析的具体实际应用、数值计算方法的改进与扩展等。教学方式为教师给出讨论的主题范围,引导学生进行文献阅读、演讲、讨论等,以学生演讲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更深入的掌握数值分析的概念与实用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和从事专业研究打下基础。

预修课程
数值计算方法或数值分析
教  材 (略)
主要内容
讨论内容:
一、插值法的应用
二、函数逼近方法的应用
三、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方法的应用
四、解线性方程组的应用
五、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应用
六、非线性方程求根方法的应用
七、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方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专业期刊论文资料库。
2、 Gerald Recktenwald著,伍卫国等译,数值方法和Matlab实现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徐士良著,计算方法,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教师简介
肖良老师,研究生院数学学院教授。

课程编号:823014Y    课  时:32     学  分:.5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杜睿等
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Ecology (I)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的基础实验课,也可以作为农业资源与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地质学等学科相关专业学生提供教学实验课。
通过本课程的训练,要求学生熟悉和理解基本生态因子的测定原理和方法,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和作用特点;掌握植物生理生态过程的研究技术,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掌握生物种群、生物群落调查取样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研究方法;掌握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观测分析的基本方法。对生态与环境科学交叉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深入学习和掌握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生态系统的反应。希望学生通过试验熟悉生态学研究的一般仪器设备及其使用方法,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学会生态学试验设计、试验布置和数据分析的基本过程,从而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和相互协作的优良作风。


预修课程
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
教  材
主要参考书:
张霭琛。2000。现代气象观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佐忠。2004。草地生态系统观测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娄安如,牛翠娟。2005。基础生态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持。2007。生态学实验与实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编。2007。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规范。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两部分实验组成,第一部分为生态系统基本要素的观测技术和方法、生态系统结构的分析技术、生态系统功能过程的研究方法以及生态与环境交叉领域的专题性实验,以使同学深入理解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相关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课程鼓励学生在与导师商讨的基础上提出的研究方案,从中筛选出可行性强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第一部分包括如下内容:
实验一:气象要素的处理与分析
1. 气象要素的测定方法
2. 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的处理
3. 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的分析
4. 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网络资源的利用
实验二: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环境的野外采样布点和采集技术
1. 不同陆地生态环境土壤样品采集的布点方法
2. 森林、灌丛和草地植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3. (静态与动态)水环境样品采集的布点方法
4. 样品采集仪器的使用与采集技术
5. 采集后样品的输送与保藏方法
实验三: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1. 土壤pH值的测定
2. 土壤Eh值的测定
3.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4. 土壤有效氮的测定
5.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实验四: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
1. 叶面积测定;
2. 冠层结构分析;
3. 叶绿素荧光测定;
4. 光合与蒸腾速率测定;
5. 根系生长速率测定。

参考文献 (略)
教师简介
杜睿老师,资环学院副教授,全程负责该实验课程的联系组织工作;
崔骁勇老师,生命学院教授;
王淑平老师,资环学院副教授;
牛海山老师,资环学院副教授;
张娜老师,资环学院副教授。

课程编号:827002Y    课  时:20     学  分:1     课程属性:讨论课     主讲教师:刘新春
英文名称:Frontier Topics of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讨论课。在同学们掌握了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后,通过对近年来环境化学前沿领域研究进展的文献阅读和课堂讨论,使其能够了解该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现状,追踪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预修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
教  材 (略)
主要内容
讨论内容
一、 逆温现象对大气污染物的迁移有什么影响?影响大气中污染物迁移的 主要因素是什么?
二、 大气中有哪些重要的吸光物质?其吸光特征是什么?大气中有哪些重要的自由基,其来源如何?
三、 碳氢化合物参与的光化学反应对各种自由基的形成有什么贡献?说明光化学烟雾现象及其产物的性质与特征。说明烃类在光化学烟雾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四、 什么是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如何识别各种粒子模?讨论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以及污染物对大气颗粒物组成的影响。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种类、存在状态以及危害性如何?
五、 讨论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及控制措施;讨论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主要机理。
六、讨论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碳酸平衡中[H2CO3*]、[HCO3-]和[CO32-]的表达式,并讨论这两个体系之间的区别。
七、 讨论表面吸附作用、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和专属吸附作用的差异,并寻找水合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专属吸附和非专属吸附作用的区别;讨论有机配体对水中重金属迁移的影响;讨论常见的三种吸附等温线方程,辨明它们各自的应用范围。
八、讨论胶体的凝聚和絮凝之间的区别;讨论有机物在水中迁移、转化的重要过程及基本原理。
九、讨论土壤中重金属向植物体内转移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作用的主要机制;
十、讨论土壤有机质对土壤中农药吸附的作用原理;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进行扩散和质体流动的因素有哪些?几种常见的农药在土壤环境中归趋模型的基本原理,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略)
教师简介
刘新春,男,副教授,理学博士,生于1968年4月。1990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7月至2001年9月,在开封东大化工集团工作,历任技术员、工段长、生产技术科长、副处长、处长,期间曾多次获得集团嘉奖,并于2000年获得河南省石化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1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06年6月获得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从2002年起,作为项目协调人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0510076):污水处理系统的模拟、优化及水再生利用的安全性研究;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了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废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生态分析和系统调控研究》(2006DFA91870)。2007年主持院长基金《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氨氧化菌群落结构研究》;2008年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沿滇池周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的子课题《农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技术机理研究》;2009年主持中科院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课题《污泥消化液生物脱氮组合工艺集成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教师简介由任课教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