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832002Y    课  时:40     学  分:2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主讲教师:王淑平
英文名称:Soil Ecology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及相关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讲授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土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土壤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功能性过程及调控规律、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土壤生态学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及相关的生态修复技术,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预修课程
土壤学、普通生态学
教  材
主要参考书:
1. Ken Killham, 《Soil Ec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曹志平主编,《土壤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7。
3. 杨林章等主编,《土壤生态系统》,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
4. 骆世明,《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1。
5.周启星等,《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
6.Lijbert Brussaard et al.,《Soil Ecology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System》,
CRC Press, 1997.

主要内容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土壤生态学的概念、发展及其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章 土壤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包括土壤生态系统)的平面结构、立体结构、时间结构、食物结构等,土壤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调控。
第三章 土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土壤生态系统中水和碳、氮、磷、硫等养分元素的循环过程,影响因子,循环强度,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形态及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功能,包括对养分的释放及其有效化,对养分的迁移与提高养分利用率等的影响机制,及其在农业生态工程中的应用。
第五章 土壤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土壤动物的种类、分布与形态,土壤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功能,包括对有机物质的破碎、分解、养分释放等的影响,对土壤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第六章 植物根系及根际生态
植物根系生长、根系分泌物与根际特征及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七章 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与生物修复
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与生物修复原理与方法,以及生物修复技术在退化土壤生态
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的应用。
第八章 土壤生态系统的调控与评价
土壤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与技术,土壤生态系统的评价原则与方法。
第九章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土壤生态系统研究的方法(长期定位研究、模拟研究等方法)及相关技术。
第十章 土壤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主要介绍全球变化及土壤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略)
教师简介
王淑平老师,资环学院副教授。

课程编号:832004Y    课  时:40     学  分:2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主讲教师:胡正义
英文名称:New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in soil Science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介绍国内外土壤学研究适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为研究生论文设计和研究奠定方法学基础,引导研究生从事土壤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发与创新性研究。在介绍土壤学研究技术与方法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侧重讲授土壤学研究最新技术与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与条件,力图使研究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获得土壤学研究所需的信息获取和采样,分析手段,研究技术与方法的基本技能。要求研究生能了解土壤学研究所需基本手段,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正确选择研究方法与技术解决简单科学研究问题。

预修课程
土壤学,化学
教  材
教学参考书
与土壤学研究有关国内外杂志与教材

主要内容
内容提要:
土壤学研究技术与方法概况,土壤学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各论,土壤学新技术与新方法应用案例分析,土壤学研究技术与方法展望

第一章 土壤学研究技术与方法概况 2学时
第一节:土壤学研究信息获取研究技术与方法
第二节:土壤学研究样品采集与取样技术与方法
第三节:土壤学研究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

第二章:土壤学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各论 32学时
第一节:土壤学研究信息获取新技术与方法
第二节:土壤学原位取样新技术与方法
第三节:土壤学研究原位观测技术与方法
第四节:土壤学研究室内分析技术与方法
第五节:土壤学研究适用装置与小设备

第三章:土壤学新技术与新方法应用案例 4学时
第一节: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与技术
第二节:土壤学新技术与新方法在研究生论文设计中应用
第四章: 土壤学研究技术与方法发展趋势与展望

考试: 2学时


参考文献 (略)
教师简介
胡正义老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环学院教授。

课程编号:837005Y    课  时:20     学  分:1     课程属性:讨论课     主讲教师:王淑平
英文名称:Seminar on Soil Ecology

教学目的、要求
本讨论班是为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及其相关专业研究生开设的提高班。同学们在掌握了土壤生态学基本的方法原理后,通过对该领域的自主讨论学习,使其对该研究领域的某一方面有比较深入地了解和掌握。
预修课程
土壤生态学
教  材 (略)
主要内容
讨论内容 :
一、土壤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二、土壤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三、土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四、土壤生物及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五、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与生物修复
六、土壤生态系统的调控与评价
七、土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八、土壤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参考文献 (略)
教师简介
王淑平老师,资环学院副教授。

课程编号:837002Y    课  时:20     学  分:1     课程属性:讨论课     主讲教师:胡正义
英文名称:Integrated Skill Training for Research in Soil Science Seminar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以seminar方式,通过师生之间形式,综合演练和夯实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关键环节所需技能。要求研究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基本掌握文献调研、选题、试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结果总结与解释、结论归纳与提炼、论文(文章)写作与发表等综合能力,为研究生完成论文奠定基层。

预修课程
土壤学、土壤学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
教  材
教学参考书
与土壤学研究有关国内外杂志与教材

主要内容
讨论内容
土壤学及其相关专业文献调研方法与选题,试验/实验设计、开题及其实施,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结果解释和结论提炼,论文(文章)写作、投稿和返修等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备技能综合训练等

讨论一:土壤学研究文献调研与选题 2学时
讨论二:土壤学研究实验设计错误案例剖析 2学时
讨论三:土壤学野外试验风险规避策略 2学时
讨论四:土壤学研究论文开题与实施技术方案 2学时
讨论五:土壤学研究实验技能训练或/和演示 4学时
讨论六:土壤学研究中数据分析-结果归纳-结论提炼方法与过程 2学时
讨论七:土壤学科研论文写作投稿与返修 4学时

考试: 2学时


参考文献 (略)
教师简介
胡正义老师,资环学院教授。

课程编号:842001Y    课  时:40     学  分:2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主讲教师:蔡强国等
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止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以作为生态,资源,环境,土壤,地理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
课程介绍土壤侵蚀类型及影响因素,水循环与水文过程,土壤侵蚀过程与环境演变,坡面与流域侵蚀产沙模拟,主要水系的侵蚀产沙,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农业措施与林草植被措施,坡地改良利用,水土保持分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与评价,水土保持监测与模拟,区域水土保持与GIS应用等。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水土保持学基本原理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分析和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为今后从事水土保持,土壤侵蚀和生态,资源,环境,土壤,地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预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土壤侵蚀学、土壤学、水文学等大学课程
教  材 (略)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水土保持研究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水土保持发展历程及基本认识。
第二章 土壤侵蚀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土壤侵蚀的概念、危害、类型、强度分级以及内外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土壤侵蚀过程与环境演变
第四纪地质时期,人类历史时期以及现代的土壤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
第四章 水循环与水文过程
降雨、入渗、蒸发、产流,水循环,水文过程以及流域产汇流的基本计算方法,
第五章 土壤侵蚀与侵蚀产沙模拟
土壤侵蚀与侵蚀产沙模拟的基本原理、国内外现有模型、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六章 土壤侵蚀与河流泥沙
我国主要水系的流域侵蚀产沙情况、与河流泥沙的关系。
第七章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坡面治理、沟谷治理工程措施的原理,分类,基本配置和区域差异
以及边坡稳定性措施的原理以及基本方法
第八章 水土保持农业措施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改土培肥措施以及旱作节水农业、集流农业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类型
第九章 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措施
林草植被措施在水土保持中地位与作用,林草植被保持水土的原理和功能
以及水土保持林草植被的布局和配置
第十章 水土保持效益分析与计算
水土保持基础效益和生态效益计算、水土保持经济效益和水土保持社会效益计算。
第十一章 坡地改良利用
复合农林业发展,我国的复合农林业以及坡地改良利用
第十二章 中国水土保持分区与水土保持监测
地带性原理、水土保持分区、水土保持规划;坡面水土流失监测与模拟、流域水土流失监测。




(任课老师上课时数:蔡强国研究员,30学时,刘苏峡副研究员,3学时,王随继副研究员,3学时,郑明国副研究员,3学时)


参考文献
1. 陈永宗等:《黄土高原现代侵蚀与治理》,科学出版社,北京,1988年
2. 孟庆枚,《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黄河水利出版社,郑州,1996。
3. 郭廷辅,《水土保持的发展与展望》,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1997。
4. 蔡强国等,《黄土高原小流域侵蚀产沙过程与模拟》,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
5. 吴长文,《水土保持技术经济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1997。
6. 刘宝元等,《土壤侵蚀预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01。
7. 《黄秉维文集》编辑组:《地理学综合研究》,商务出版社,北京,2003年。
8. 孙鸿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
9. 唐克丽等,《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
10. 陈亚宁等,《中国西部山区流域综合治理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
11. 张富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对位配置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郑州,2007年。
12.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科学出版社,2010年。


教师简介
蔡强国,男,1946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科技特殊津贴。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学位。
曾先后主持完成和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科技部973项目以及多项省部委研究项目。曾经主持了四项中加合作研究项目和多项与美国、香港地区的合作研究项目。
现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水土保持监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土壤学会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三地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协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亚热带土壤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环境科学研究”、“中国水土保持” 编委。三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获第4届钱宁泥沙科学优秀论文奖、陕西省科学进步一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获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国家水利部表彰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
已经出版两本专著,主编出版五本论文集,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其中SCI论文23篇,EI论文18篇。长期从事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流水地貌、流域侵蚀产沙模拟等方面研究。

刘苏峡, 女, 199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1–2003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数学院环境模拟中心,Research associate
1994–1995 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Research faculty
1993–1994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助理研究员
作为主持人,开展/完成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群体交错带内部水热传输特征及其机理分析”,“基于流量变化与两栖动物多样性联系的生态需水量研究”)、一项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项目、一项水利部委托关于重大水利工程生态环境评估的研究项目等。作为副组长完成和参加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等。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参加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华北平原节水农业应用基础研究”,一项973项目的一级课题项目和一项863项目等。
在界面水文过程、中国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异、生态需水量、水文模型和水质等方面有较深厚的科研积累和成果。
迄今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合作中文论著3部、英文论著1部。合写和主写论文有较高的他引率。
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有较扎实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在本学科领域独立开展国际交流,独立承办国际培训班,参加和主持重大国际会议的学术分会

王随继,男,甘肃省静宁人。1990年于兰州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于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9-2000.9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同时被聘为副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现兼任中国民主同盟会中科院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涉及沉积学领域(主要方向为陆相沉积学、三角洲沉积学、储层沉积学等)、地貌学领域(主要方向为河流地貌学、河口海岸地貌学等)和地表过程领域(主要方向为地表水沙相互作用及环境演化方向)。
主持国家基金项目2项,主持973专题一项,主持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创新领域前沿项目1项,主持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子课题1项,作为骨干参加各类项目17项。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
发表论文50余篇(第一作者论文40篇),三大检索刊物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

郑明国, 男,1971年出生,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包括SCI论文1篇,EI论文2篇,国内一级学报3篇。
教育及工作背景
1999.9-2002.7 河南大学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2.7-2004.8 聊城大学工作,讲师
2004.9-2007.6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7.7-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助研
研究领域:土壤侵蚀及遥感
主要研究兴趣:侵蚀产沙的空间尺度问题及遥感图像处理


(教师简介由任课教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