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812026Y    课  时:40     学  分:2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主讲教师:许长辉
英文名称: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系统讲解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讲述GNSS在气象、遥感、地震等领域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掌握GNSS测量方法、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预修课程 (略)
教  材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党亚民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原理与应用》,测绘出版社,2007
2. 徐绍铨等《GPS测量原理及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 周忠谟等《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测绘出版社,1997
4. 相关外文资料

主要内容
内容提要:
第一章 GNSS导航定位原理概论
1.1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发展概况
1.2 GNSS系统的组成
1.3 GNSS导航定位应用
第二章 GNSS导航定位时空基准
2.1 GNSS导航定位坐标系统
2.2 GNSS导航定位时间系统
2.3 时间框架的建立和维持
2.4 CGCS2000坐标系
第三章 GNSS卫星运动和卫星星历
3.1 卫星的无摄运动
3.2 卫星的受摄运动
3.3 GNSS卫星星历
第四章 GNSS卫星信号和定位原理
4.1 GNSS卫星导航电文
4.2 GNSS测距码信号与伪距测量原理
4.3 GNSS载波信号与相位测量原理
4.4 GLONASS/GALILEO卫星信号频率
4.5 GNSS定位原理
第五章 GNSS静态定位原理
5.1 GNSS定位方法分类
5.2 GNSS导航定位误差来源及影响
5.3 GNSS静态绝对定位原理
5.4 GNSS静态相对定位原理
5.5 整周未知数的确定与周跳分析
第六章 GNSS动态定位原理
6.1 GNSS动态绝对定位原理
6.2 差分GPS定位原理
6.3 载波相位差分GPS定位原理
6.4 GNSS增强系统
6.5 GNSS动态导航定位技术
第七章 GNSS定位数据处理
7.1 GNSS观测数据处理
7.2 GNSS网平差
7.3 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软件
第八章 GNSS导航定位技术应用
包括测绘、气象、地震、地球动力学、授时等应用
第九章 GNSS导航定位技术发展
9.1 GPS现代化
9.3 GALILEO卫星导航系统
9.4 GLONAS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9.5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参考文献 (略)
教师简介
秘(bei)金钟老师,中国测绘科学院研究员。


课程编号:813003Y    课  时:40     学  分:2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于贵瑞等
英文名称:Principals and Methods in ecosystem research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可作为地理、生态及环境科学等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基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平台,系统介绍长期定位观测、野外控制试验、遥感反演和模型模拟等多种生态系统过程研究方法,多尺度、多方法综合报道生态系统主要物质循环过程和能量转换的最新研究结果。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掌握生态系统过程观测与试验研究的原理和方法,能够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特定的生态学问题,为日后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预修课程 (略)
教  材 (略)
主要内容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 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的概念和内涵
2. 国内外生态系统过程研究现状和意义
3. 未来研究的任务和重点

第二章 生态系统过程的联网观测与试验方法概论
1. 生态系统长期联网观测与试验研究的必要性
2. 长期联网观测与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3. 国内外长期联网观测与试验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通量观测原理与技术
1. FluxNet
2. 涡度协方差技术
3.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
4. 土壤碳循环与土壤碳呼吸的测定技术(CO2与甲烷)
5. 土壤氮循环与土壤氮通量的测定技术(N2O)
6. 其它(生物统计法和计量生态学原理)

第四章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1. 同位素及其分馏效应
2. 从叶片到生态系统的碳同位素分馏
3. SPAC中的水分运动与水同位素分馏
4. 生物固氮与生态系统氮吸收、固持、分解与矿化的同位素分馏
5. 植物-动物关系研究中的同位素技术
6. 植被演变历史与古气候重建中的同位素技术
7. 同位素示踪原理与技术
8. 其它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主要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试验方法
1. 全球变化(IPCC第四次综合报告的主要内容)
2. FACE和OTC
3. 降水控制试验
4. 氮沉降与施肥试验
5. 多因子控制试验
6. 其它

第六章 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遥感反演技术
1.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2. 生态系统NPP的遥感估测
3. 生态系统ET的遥感估测
4. 遥感技术与全球变化(植被动态)
5. 遥感技术与模型的融合
6. 地面遥感与GIS
7. 其它

第七章 生态系统模型与数据同化技术
1. 生态系统模型的基本概念
2. 模型的发展史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3. 几个典型生态系统模型介绍及应用
4. 模型-数据同化技术
5. 其它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书:
1. 于贵瑞,孙晓敏等(2006):《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的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508.
2. 于贵瑞,孙晓敏等著(2008),《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技术及时空变化特征》,科学出版社,1-676.
3. 于贵瑞等著(2009),《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的前沿科学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1-543.
4. 于贵瑞,王秋凤等编著(2010),《植物光合、蒸腾与水分利用的生理生态学》,科学出版社,1-584.
5. Lee X, W Massman, B Law (2004) Handbook of Micrometeorology: A Guide for Surface Flux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6. Luo, Y. and Zhou, X., 2006. Soil Respir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教师简介 (略)

课程编号:813018Y    课  时:40     学  分:2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钱智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ase Studies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环境工程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工程设计的对象、范围、内容、特点和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体系,投资决策前期工作,设计基础资料的搜集,治理方法选择和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与能量衡算,环保设备设计及选型,车间布置设计,管道设计与布置,非工艺设计项目与条件,环境工程项目概预算等。该课程还专门对废气、废水环境工程设计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具有较强的示范与参考的作用。
预修课程
环境工程原理、相关环境工程专业课
教  材 (略)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投资决策前期工作;
设计基础资料;
方法选择与工艺流程设计;
机械制图基础;
流程模拟软件介绍。

第二章 物料守恒与能量守恒
过程单元的物料平衡;
化学反应器的物料平衡;
能量衡算基本模型;
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的联解。

第三章 反应过程放大的基本方法
逐级经验放大法;
数学模型法:量纲分析、相似理论与冷模实验。

第四章 管道设计与布置
管路设计与布置的内容与依据;
管路设计基础;
管路计算;
管路布置图。

第五章 设计概算和技术经济
环境工程项目建设概算;
环境工程设备的工程经济分析。

第六章 反应器设计
膜生物反应器;
膜分离反应器;
气液反应器;
光催化与废气分解反应器等环保反应器的设计及其应用。

第七章 废气治理工程
常用废气吸收反应器的设计;
废气处理工程设计案例。

第八章 污水处理工程
污水处理工艺设计;
废水治理工程设计实例。

参考文献
参考教材:
1. 童华主编, 环境工程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年出版
2. 李国庭主编,化工设计概论,2008年出版
3. 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编,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第四版上下册,2009年出版

教师简介 (略)

课程编号:813017Y    课  时:40     学  分:2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唐家奎
英文名称:Marine Remote Sensing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课程从遥感辐射传输过程出发,以物理海洋学和空间技术为基础,系统地讲授空间海洋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根据海洋遥感海面辐射特征及海洋动力遥感的后向散射特性,着重介绍海洋水色扫描仪、CCD成像仪、微波散射计、高度计、辐射计和合成孔径雷达等海洋遥感专用仪器及其在海洋水色、泥沙、水温、海岸带植被、海面风场、浪场、海面高度、重力场和海底地形等海洋要素的应用研究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海洋遥感的信息提取技术和应用方法,了解海洋遥感的最新进展。
预修课程
遥感原理与方法、物理海洋学
教  材
教材:
I.S. 罗滨逊,《卫星海洋学》(中译本),海洋出版社,北京,1989。
主要参考书:
林敏基,《海洋和海岸带遥感》,海洋出版社,北京,1994。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海洋遥感的国内外进展,海洋遥感卫星平台、传感器、数据的获取与传输,海洋遥感的应用领域。
第二章 海洋遥感原理
海洋水体波谱特征、传感器定标、大气校正技术、方位配准、地球物理校正、海面实时海洋学取样。
第三章 图像处理原理
图像处理与海洋学、卫星的数字图像数据、几何定位、屏蔽与重叠、平滑、滤波与噪声处理、空间变量的测量单谱段辐射量信息的增强、多通道图像数据的显示、大气校正和地球物理校正。
第四章 海洋水色遥感原理
海洋水色遥感原理(海面固有光学、海面表观光学),水色遥感器的生物光学算法,海洋水色遥感的应用(全球叶绿素分布图、海洋初级生产力、渔场快速预报等)。
第五章 红外遥感原理及其应用
红外辐射的物理基础、海洋表层的热结构、大气校正与海面温度校正方法、卫星海面温度资料的应用(全球海温图、ELNINO、赤道暖池、海洋收支热通量、大洋涡流、上升流、经济渔业)。
第六章 被动式微波遥感及其应用
被动微波遥感技术的物理基础、微波辐射计的设计、被动微波遥感的海洋学信息提取及反演算法、微波辐射计的海洋应用。
第七章 卫星海面地形的高度测量
卫星高度计测高原理、高度计的海面高度测量、海面粗糙度测量、精密定轨技术、高度计在海洋上的应用(大地水准面、海洋重力场、海底地形、大洋环流、大洋潮汐)。
第八章 雷达散射计遥感海面风场
海面的雷达反射、海面风生波的粗糙度、散射计测风技术、散射计风场反演技术及其应用。
第九章 GPS反射信号的遥感新思路
利用导航定位的GPS星座在海面的反射信号和极化信息,提取海洋高度、海面风速等参数,把GPS反射信号作为一个遥感工具用于海洋环境信息的定量观测及其应用。
第十章 高精度的中低轨道精密定轨技术
介绍目前在轨运行的激光测距、双频GPS测距测速和DORIS测速技术,引入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的cm级精密定轨技术,提供综合精密定轨的技术方案及时应用。
第十一章 合成孔径雷达
高分辨率成像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原理、合成孔径雷达的海浪成像、合成孔径雷达的内拨探测、合成孔径雷达的其它海洋现象观测。


参考文献 (略)
教师简介
唐家奎老师,资环学院副教授。

课程编号:817001Y    课  时:20     学  分:1     课程属性:讨论课     主讲教师:王五一
英文名称:Seminar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ealth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要求
本研讨班是为地理学、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专业研究生开设的提高班。在掌握了现代地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后,通过对近年来全球环境变化与健康研究进展的自主讨论学习,使其能够对地理学学科前沿和全球环境变化及相关人文因素方面研究领域有比较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扩展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视角。
本研讨班用英语交流,以全面提高学生参与国际学术活动的能力。

预修课程
地理学、地球系统科学、环境科学及相关课程
教  材 (略)
主要内容
开课时间、地点
2011.9-2011.10. 每周一次。星期二下午1:30-4:10, 514教室。

讨论内容
一、 全球环境变化
二、 城市化
三、 环境变化、城市化的健康影响
四、 脆弱性与脆弱人群
五、 政策应对与跨学科研究
六、 综合实习— 组织学生参加国际讨论会 地理所
七、 综合实习— 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培训活动 地理所
注:五次讨论课后,将组织学生参加在地理所举办全球环境变化与健康方面的国际讨论会和培训班,让学生参加讨论会,讨论会结束后,在培训班上每个学生作展板报告,进行评审论文和写作论文练习,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报告并集体讲评。这是由国际地理联合会健康与环境委员会、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健康工作组、国际地球系统科学人类健康工作组共同举办的。

要求
限20人,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全球环境变化与健康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ealth, 王五一等,气象出版社,2009
Earth System Science in the Anthropocene. Thomas Krafft and E. Ehlers,Springer. Heidelberg. 2006
Global Change, Urbanization and Health. China. Wang Wuyi, Thomas Krafft and F. Kraas, Meteorological Press. Beijing. 2006

教师简介
任课教师简介
1. 王五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医学地理、环境生命元素与健康、环境变化与健康发展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负责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与支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项目和科技部国际合作等多项科研任务。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部),合作申请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得国家、院、部级重要科技奖励13项。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健康与环境委员会主席,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城市环境变化与人口健康和福利工作组成员,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全球环境变化与健康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在国内外十多个学术组织任职,有较广泛的国际合作联系。
2,。 Thomas Krafft博士,地理学家,1980年代开始从事医学地理研究,曾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德国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科隆大学和研究机构任职,曾任德国全球变化研究国家委员会科学秘书。现任欧盟独立研究机构地球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荣誉研究员,是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全球环境变化与健康专家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环境与健康委员会常委、秘书,长期从事环境变化与健康研究,是全球变化与健康研究的知名学者,这一新领域国际科研项目的学术积极参与者。发表出版了数十篇、部论文与著作。
3. Mark Rosenberg教授,长期从事健康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和公共卫生政策方面的研究。加拿大女王大学地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荣誉研究员。在加拿大老年人口地理分布以及对医疗和社会服务的影响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近年来,承担国际科学理事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研究项目,在环境与健康的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及撰写的学术报告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并引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方向。已出版、发表专著2本,学术期刊论文82篇,参与撰写多本著作,其他出版物达60多项,并在世界各地进行200多次学术报告。任地球系统科学联盟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科学指导委员会合作主席,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人体健康顾问组成员,SIDARTHa –欧洲应急监测系统计划顾问组成员,国际地理联合会健康与环境委员会常委、前主席。

(任课教师简介由任课教师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