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书:
1. 于贵瑞,孙晓敏等(2006):《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的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508.
2. 于贵瑞,孙晓敏等著(2008),《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技术及时空变化特征》,科学出版社,1-676.
3. 于贵瑞等著(2009),《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的前沿科学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1-543.
4. 于贵瑞,王秋凤等编著(2010),《植物光合、蒸腾与水分利用的生理生态学》,科学出版社,1-584.
5. Lee X, W Massman, B Law (2004) Handbook of Micrometeorology: A Guide for Surface Flux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6. Luo, Y. and Zhou, X., 2006. Soil Respir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全球环境变化与健康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ealth, 王五一等,气象出版社,2009
Earth System Science in the Anthropocene. Thomas Krafft and E. Ehlers,Springer. Heidelberg. 2006
Global Change, Urbanization and Health. China. Wang Wuyi, Thomas Krafft and F. Kraas, Meteorological Press. Beijing. 2006
教师简介 任课教师简介
1. 王五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医学地理、环境生命元素与健康、环境变化与健康发展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负责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与支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项目和科技部国际合作等多项科研任务。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部),合作申请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得国家、院、部级重要科技奖励13项。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健康与环境委员会主席,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城市环境变化与人口健康和福利工作组成员,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全球环境变化与健康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在国内外十多个学术组织任职,有较广泛的国际合作联系。
2,。 Thomas Krafft博士,地理学家,1980年代开始从事医学地理研究,曾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德国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科隆大学和研究机构任职,曾任德国全球变化研究国家委员会科学秘书。现任欧盟独立研究机构地球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荣誉研究员,是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全球环境变化与健康专家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环境与健康委员会常委、秘书,长期从事环境变化与健康研究,是全球变化与健康研究的知名学者,这一新领域国际科研项目的学术积极参与者。发表出版了数十篇、部论文与著作。
3. Mark Rosenberg教授,长期从事健康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和公共卫生政策方面的研究。加拿大女王大学地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荣誉研究员。在加拿大老年人口地理分布以及对医疗和社会服务的影响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近年来,承担国际科学理事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研究项目,在环境与健康的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及撰写的学术报告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并引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方向。已出版、发表专著2本,学术期刊论文82篇,参与撰写多本著作,其他出版物达60多项,并在世界各地进行200多次学术报告。任地球系统科学联盟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科学指导委员会合作主席,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人体健康顾问组成员,SIDARTHa –欧洲应急监测系统计划顾问组成员,国际地理联合会健康与环境委员会常委、前主席。